苏锦在把竹条进行了几天简单的处理后,便是开始教众人编鸭笼。她依次教会了小桂花几种大小样式,而小桂花回家又教会了自己的家里人。
人都学会后,苏锦便是一声令下,众人纷纷开始了工作。
苏锦编鸭笼的办法非常先进,用她的方法编鸭笼,鸭笼好编又非常结实,实用,还方便打理。
很快,大约又过了一天,几百根竹条已经是编成了四十个鸭笼。
苏锦让小桂花继续编鸭笼,拿去空间几个后,苏锦便在一天清晨,趁着月明星稀的时候,问别人家借了头驴,便是赶着驴车载着四十个鸭笼出发前往镇上去了。
然而,这几天苏锦一家的动静也是惊动了村里的一些人。
清晨,待苏锦已经在路上走远了,男人们也多都下地了,几位农妇便是结伴抬着扁担,说着闲话去河边挑水洗漱。
“诶,石头他娘,你知道不,苏寡妇最近跟小桂花家合伙在编鸭笼呢。就用咱河边那片竹林的竹子。”一位身穿碎衣的妇女说道。
“编鸭笼?”石头娘一惊。
碎衣妇女点点头:“是啊,你说那片竹林从咱们小时候就有了,也没人管,你说咱怎么就没想到用它做竹条编鸭笼呢?”
旁边一个裹着头巾的女子又道:“想到又有什么用呢,编东西可是手艺活,咱们就算想到也不会编啊,人家苏锦聪明,会编,也不知在哪里学的。”
“她们会个屁。”王丁婆娘看到众人说苏锦的好话,便是不屑道:“人小鬼大而已,我看啊,那鸭笼编出来也是坏的。到时候卖不出钱不说,卖出去的还要被人家追回来索赔呢!”
王丁婆娘继续说道:“你看着吧,到晚上他们肯定灰头土脸的回来。”时间转眼便到了晚上,傍晚,苏锦骑着驴车,从山路上慢悠悠的回村了。
路上,有人看见苏锦,便是打了打招呼问道:“苏锦,听说你出去卖鸭笼了,卖的怎么样啊?”
苏锦淡淡一笑,说道:“卖了一半,二十个,跟小桂花家一分,有一百文钱吧。”
两天时间,一家赚了一百钱?
要知道,五百文钱在龙台村里,就够三口之家勉勉强强生活一个月了啊!
龙台村里的知道这件事的人议论纷纷,不由得都夸苏锦能干。
毕竟一百文虽然讲道理不多,但这生意也没有本金,算是纯赚的外快,再加上龙台村的人本来就比较贫穷,说起来还是有些让人羡慕的。
而王丁婆娘则嘴硬道:“这不也没卖多少钱吗,我让我家男人到城里谋份正经事干,两天下来也未必赚不了这一百文。”
又过了一天,两家算上之前没卖出的二十笼,又是做了六十笼。
苏锦带着一共八十笼鸭笼,再次前往镇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