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75章 搭船(1 / 2)寒门小闲臣首页

七月十六日,曾浪安排好家里和生意上的事务后,便和县学庠生一起搭伙乘车到了吉安府,打算从吉安府坐官船前往南昌府。

同行的县庠生共有四人,其中一顾姓名洪生者,字鸿俞,最为年长,问其年纪,今年三十有六矣,闻其家贫如洗,但其人却最为善言,说难听点,话痨。

另有一复姓欧阳者,名云逸,字叔灵,大约二十出头,看上去颇为俊秀憨实,比较沉默,是一行五人中最早中秀才者,乃十四岁中的省提学主持道试第一十二名,忝为县庠生。

其它两个,一个姓周,一个姓李,都是二十多岁的样子,沉默寡言,成绩也不出众,也就‘泯然众人矣’。

从吉水县城到吉安府,有四十余里路程,五个人从早上六点多钟出发,大概在上午九点的样子,就到了吉安府城。

到了吉安府城后,也来不及参观名胜古迹,直接就到码头去等官船。

时惠风和畅,杨柳依依,码头上熙熙攘攘,船家、脚夫、挑夫、渔家……各色人等,于赣江两岸喧哗叫囔,形成好一派热闹景象!

微风拂过江面,江水微微荡漾,有画舫往来于江面,画舫中有花魁娘子披着轻纱弹奏着琴和琵琶,渺渺茫茫的歌声从船里传来。

顾洪生手指着画舫,发下宏愿:“倘若明年吾金榜题名,吾必纳一花魁娘子为妾,再于这府城中买下一座院落,还有,有朝一日,吾也要购买良田千顷,养它二十个家仆!”

“呵呵!”众人皆笑,曾浪也忍不住笑:“鸿俞兄,眼下只是秋闱,你却想着春闱之事,还远着呢,莫要好高骛远啊……”

“曾案首……呃,浪兄之言在理。”欧阳叔灵点头附和。

曾浪从小没有表字,本来打算考上了童生再取表字,这回考上了县案首,中了秀才,他还是不取表字,这让同行四人对此感到非常不理解。

曾浪可不管这些人的不理解,非要逼着他们称呼他为“浪兄”,每次开口这么叫时,四人都觉得颇为尴尬。

实质上曾浪就是个生意人,对于读书人的取字、取号行为,根本就没有兴趣,甚至有时候,他觉得连名字也只是一个代号而已。

“浪兄,非吾好高骛远,读书人讲究个立志,吾辈风华之年,就当有高远之志,浪兄以为呢?”顾洪生摸着胡子摇头晃脑道。

顾洪生虽年长曾浪许多,但曾浪是县案首,在这五人中成绩最好,大明士子最讲究出身,成绩好就代表着出身高,顾洪生虽也是秀才,但却是通过道试考出来的,比起曾浪这个县试一举夺得县案首的秀才,出身自然比曾浪低,所以称曾浪为“兄”。

当然了,也可能是因为坐马车的钱都是曾浪付的,虽然没多少钱,但四人的家境都不算好,遇上曾浪这种大方的,自然对他有好感。

“鸿俞兄,咱还是脚踏实地为好,秋闱之考,两千生员同场竞争,最终才取一百余人为孝廉,十成有九成都要落榜,何必想什么金榜题名……就连桂榜题名,都难呀!”曾浪实话实说,以欧阳叔灵为首的另外三人,听了他的话频频点头。

顾洪生弗以为然的样子,从袖中拿出一张泛黄的纸:“浪兄,这次秋闱,吾有把握高中,来来来,你们来看看吾这首诗写得如何?”

曾浪拿过他的诗,与欧阳叔灵一起看了起来,只见纸上写道:

吾尝同窗情可胜,

必料青云道路平。

中巴之东巴东山,

举目时时似故园。

看完这首诗,曾浪不敢发表意见,因为他不怎么懂诗,拿给欧阳叔灵看了看,见他偷偷笑,曾浪也就知道这首诗不怎么样了。

“吾这首诗,乃是半夜三更之时,梦到吾金榜题名,一时夜不能寐,奋笔疾书,乃有此诗,吾这首诗,写得很好吧?”顾洪生脸上堆满了笑,等待着夸奖。

曾浪装模作样点头评鉴起来,也不拆穿他;欧阳叔灵是有真才实学的,一眼能看出这诗就是个垃圾,但见曾浪点头,他也就跟着恭维了两句。

友情之夸是最要不得的,这顾洪生得了曾浪、欧阳叔灵夸奖后,真个以为自己了不起,越发兴奋,越发话痨。

反正要等船,曾浪也就由着他吹牛了,只当他是在讲笑话……

却说大明的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有三件事是一定要做的:头一件是给自己取个号或者换个号,也就是什么居士、山人之类,卖弄一下清高;第二件是纳妾养仆,纳妾养仆这种事,只要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哪怕坐在家里,都会有人主动找上门,美女自愿入门为妾,俊男甘愿卖身做奴;第三件事就是买屋买田。

这顾洪生的“纳妾”、“养仆”、“买田”三个愿望,其实也是大明朝绝大多数读书士子的愿望,十年寒窗,甚至二十年寒窗,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这个。

除了海瑞这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