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好消息:皇太极又吐血了!坏消息:他还活着!
短暂的犹豫之后,阿布奈最终还是决定看看这两封密信!
没办法,他实在是太好奇这信中的内容了。
紧接着,阿布奈先打开了秦良玉的那封密信。
随着他缓缓展开信纸,目光在信纸上扫过,阿布奈的脸色渐渐变得越发阴沉起来。
因为秦良玉在书信中写道,大明如今已经下定决心,要对周边的蒙古部落进行烧荒和捣巢。
希望阿布奈能够与大明合作,一起进行这项军事行动。
信中还提到如今大明朝廷已经派遣了大量的兵马开始向宣府集结,不出三日,五万骑兵就可以全部抵达宣府。
若是再加上阿布奈的军队,这件事情必然能够事半功倍。
而且秦良玉还在信中隐晦地威胁了一番阿布奈,那就是如果阿布奈不愿意参与这次的行动,那么五万骑兵就会毫无差别的对蒙古进行烧荒和捣巢。
到时候阿布奈的部落也难以幸免!
所以希望阿布奈不要不知好歹,自取灭亡。
阿布奈看完这封信,一时间被气得满脸通红,额头上的青筋都暴了起来,双手也不由自主地握紧了拳头。
随即他忍不住怒骂道:
“该死的秦良玉,竟敢如此威胁本汗!真当本汗是好欺负的不成?”
眼看着阿布奈发火,营帐之内的蒙古人都是一脸惊恐的低下了脑袋,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
但很快,阿布奈最终还是强行压制住了内心的怒火,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又缓缓打开了朱慈烺的信看了起来。
相比于秦良玉那充满威胁的信,朱慈烺这封信倒是显得诚意满满。
信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真情实意,没有任何威逼利诱的意思。
朱慈烺在信中诚恳地表示,希望这次双方可以合作,一起对周围的蒙古部落进行烧荒和捣巢。
并且他还承诺,打下来的物资和人口,双方最后会进行合理的分配,包括土地也是如此,绝对不会让阿布奈吃亏。
为了防止阿布奈不相信,朱慈烺还在信中明确表示,自己会亲自前来宣府,并且带着崇祯的圣旨,以显示大明的诚意。
阿布奈看完这两份书信之后,顿时气得笑出了声。
因为他已经看出来了,朱慈烺和秦良玉这分明就是在演戏,他们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为的就是让他答应这次的行动。
不过阿布奈心中也明白,不论他答不答应,大明这次的烧荒和捣巢都会进行下去。
唯一不同的是,他要是答应和大明合作,那么遭遇的是周边的其他蒙古部落。
但他要是不答应,那遭殃的肯定就是他所在的察哈尔部了。
毕竟察哈尔部可是最靠近大明的蒙古部落,而汉人又有一句古话: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所以这件事情阿布奈根本就没法拒绝!
但话说回来,阿布奈之前实在是被朱慈烺给坑怕了,他害怕这一切又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
万一等他到了宣府之后,朱慈烺直接对他下手,然后再趁机灭了他的军队,那不就一切都完蛋了?
毕竟这次大明要派五万骑兵来进行烧荒和捣巢!
五万骑兵,这特么的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他如今麾下的骑兵数量,也不过就是三万五千而已,明军光是在数量上就占了绝对的优势!
而且明军的火器十分猛烈,威力巨大,在战场上往往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双方的骑兵队伍要是真的打起来的话,毫无疑问,阿布奈这边绝对会败的一塌糊涂,根本没有任何胜算。
所以,打是肯定不能打的。
一时间,阿布奈坐在营帐中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事到如今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他一会儿觉得合作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能够带来巨大的利益,一会儿又担心朱慈烺会暗中算计他,让他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犹豫了许久之后,阿布奈终于还是下旨召见了他信任的几位大臣一起商量此事。
这些大臣大多数都是武将,有些之前还跟随过他的父亲。
他们平日里跟随阿布奈南征北战,对他忠心耿耿,而且在军事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不一会儿,几位大臣便匆匆赶到了营帐之中。
阿布奈随即将事情的经过详细地跟他们说了一遍,然后双方围坐在一起,开始七嘴八舌地商议这件事情。
“大汗,我觉得这合作之事万万不可啊!那大明太子诡计多端,之前就曾经坑害我们,这次说不定又是一个陷阱,我们可不能轻易上当啊!”
一位武将率先开口说道,他的脸上满是警惕和担忧。
“话虽如此,但大明此次派出了五万骑兵,这可不是我们能够轻易抵挡的。”
“若是我们拒绝合作,惹恼了大明,这五万骑兵恐怕会调转枪头直接对着我们,到时候我们可就真的危险了。”
另一位武将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
“可是,若是合作的话,我们又如何能保证大明太子不会在背后捅我们一刀呢?”
紧接着,又一位武将提出了自己的疑虑。
一时间,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营帐中顿时热闹了起来。
阿布奈看着眼前这幅场景,一时间只觉得头痛欲裂。
他找人来商量这件事情是想要一个解决办法,而不是想看着一群人在这里吵架。
但好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这件事情最终还是有了定论。
那就是必须和大明进行合作。
毕竟这次朱慈烺可是带着大明皇帝的圣旨来的,再加上对方的身份又是大明太子,这一趟大明可谓是诚意满满,所以不去肯定是不行的。
不过阿布奈的担心确实也有一些道理,因此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双方见面的地点不能在宣府。
最好是在宣府和察哈尔部中间选一个地方,双方坐下来进行详谈。
这样既能够表明他们的诚意,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自身的安全。
除此之外,这次阿布奈不会跟着一起去草原劫掠,而且最多只派两万骑兵,剩下的骑兵则是继续跟随在阿布奈身边,并且做好大明随时翻脸的打算。
众人商议完毕之后,阿布奈这才放下心来。
随后他当即下令,大军修整一日,明日一早开拔,向着宣府进发。
与此同时,辽东。
因为用的是八百里加急,所以祖大寿和洪承畴当晚也接到了朝廷的调令以及朱慈烺的一封密信。
说实话,刚看到这封调令和密信的时候,祖大寿和洪承畴多少也是有点懵逼的。
一来是他们确实很久没有进行过烧荒和捣巢了,二来是他们本以为入秋之后就再也没有战事了,只等着过完这个冬天之后去打李自成。
结果万万没有想到,朝廷居然又有了这样的调令。
不过懵逼归懵逼,他们二人没有丝毫的犹豫,于是即刻开始了部署。
除了一些兵马需要防守建奴不能轻易动用之外,剩下的两万多骑兵都被紧急调往了宣府。
带队之人除了祖大寿的哥哥祖大弼之外,还有吴三桂!
如今的辽东虽说还要防范建奴,但其实也用不到太多的兵力。
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建奴这边还算安稳,并没有主动来找他们的麻烦。
当然,这其中也有郑成功的功劳。
因为早在郑成功率领大明水师向着皮岛一带进发的时候,朱慈烺就派人在辽东这边宣扬起了此事。
并且刻意将这些事情传到了建奴那边。
当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建奴那边顿时是气得直跳脚。
根据隐藏在沈阳的锦衣卫密报,皇太极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又吐了好几天的血。
只是不知为何,他直到现在还活着。
皇太极真的是万万没有想到,明军居然会跟他们玩这一招,居然想重蹈当年毛文龙的作战策略,从海上对他们进行骚扰和牵制,以便让他们无法倾巢而出的对付大明。
而且关于这件事情,他们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反驳。
因为大明打的旗号是为了帮助朝鲜防范日本才这么干的。
换句话说,这支水师部队是来打日本的,关你建奴什么事儿?
不过真实目的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为了防止这支水师部队会从后方进行偷袭,不得已之下,皇太极只得调拨两万兵马,然后到达了朝鲜和他们的交界处,并且在此驻守了起来,时刻监视着这支水师部队。
当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他们也只能进行监视了。
因为他们的水师部队已经被郑芝龙全部剿灭了,甚至连像样的船都没有几艘,所以海战肯定是不行了。
他们唯一能做的,也就是防止这支水师从朝鲜登陆然后突袭沈阳了。
好在这些水师部队虽然数量比较多,但是作战能力远没有他们强悍,所以双方也算是和平相处了。
但是双方谁都知道,这种和平注定持续不了多久的。
一旦局势发生变化,双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激烈的冲突。
两日后,宣府。
朱慈烺的大军终于抵达了宣府。
再次来到宣府的时候,朱慈烺还是有些感慨的。
他望着眼前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城池,心中思绪万千。
毕竟他第一次来到宣府的时候,大明还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内有农民起义不断,外有建奴虎视眈眈,整个国家堪称摇摇欲坠。
只是没想到短短半年的时间,在他的努力下,大明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