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文人和武将就是不一样!
这要是武将的话,立军令状的时候一定会说完不成任务就砍掉他的脑袋之类的话。
耳而文人,最严重的也就是罢辞官而已!
当然,朱慈烺也没想砍谁的脑袋。
随后,朱慈烺又召见了几位内阁大臣。
然后和几位内阁大臣详细交代了一些朝政方面事情。
其实这方面朱慈烺的担心倒是有些多余了,因为处理朝政对于几位内阁大臣来说并没有什么任何的难度。
毕竟几位内阁大臣处理朝政已经十分熟练了,朝中事务基本上不需要朱慈烺操心。
再加上崇祯已经答应过不会在政事上指手画脚,给予了内阁大臣们充分的自主权,所以在朝政处理这方面,自然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便来到了两天后。
这一天一大早,朱慈烺乘坐着崇祯的龙辇,带的约莫两万人的队伍缓缓向宣府出发了。
本来按理来说,龙辇这玩意儿只有崇祯才有资格坐,哪怕是朱慈烺这个大明太子也没有资格,但是此刻却没有任何人敢说什么。
而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件事情是崇祯特许的!
既然皇帝都答应了让太子乘坐龙辇,其他人又敢多说什么?
另外,因为昨天晚上早就发了每人十两银子的开拔费,所以此时此刻,出征的将士们都是精神大振,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自信。
因为他们知道,这次出征又是立功的时候了。
就算不能立功,也有一笔数量不菲的赏银拿。
随后,经过简单的仪式之后,大军缓缓开拔,向着宣府进发。
在大军的身后,站着的数十位前来送行的文武大臣。
看着朱慈烺乘坐御驾缓缓离开,大臣们遥遥拱手,随后便各自离去了。
有些人忍不住松了一口气,毕竟太子爷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里,他们也能稍微轻松一下了。
当然,他们也只是轻松一下而已,可不敢胡来。
毕竟谁都知道,太子爷虽然不在京城,但是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些情报机构还在京城。
这些情报机构就像一双双无形的眼睛,时刻监视着朝廷大臣们的一举一动。
谁要是敢搞出什么事情的话,无疑就是自寻死路。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龙辇之上,朱慈烺正斜靠在一侧微闭着眼睛,一副困倦无比的模样。
没办法,昨天晚上他为了出征的事情忙到很晚,今天早上又起得太早,搞得他整个人都没有精神。
一旁的郑小妹则是安静地坐在那里喝茶。只不过此时此刻,郑小妹早已褪去了女儿家的打扮,身上穿着一件小太监的衣服。
她原本乌黑亮丽的长发被盘起,藏在了帽子里面,脸上也略施粉黛,遮住了原本娇美的容颜。
乍一看,还真以为是个唇红齿白的小太监呢。
若是不知道实情的人,可能还以为朱慈烺有什么特殊的癖好。
就连一旁的琪琪格也是如此,她也是褪去了之前的女儿装扮,换上了一身小太监的服饰。
琪琪格一边撩着窗帘看着外面的场景,一边脸上又露出了些许急切的神情。
看着外面缓缓后退的树木和田野,心中盼望着能快点到达目的地。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朱慈烺连眼皮也懒得抬一下,然后打了个哈欠说道:
“不要着急,着急有什么用?就算是八百里加急,送到宣府也是需要时间的,然后宣府派人去找阿布奈,阿布奈在来到宣府,这一番折腾下来没有个四五天是不行的,你着急也没用。”
琪琪格听到这话,紧张的心情这才稍微放松了下来。
她轻轻地点了点头,然后继续看着窗外的风景,只是眼神中依然带着一丝焦虑。
与此同时,画面来到察哈尔部草原上。
早在昨天,秦良玉就收到了从京城发来的八百里加急。
秦良玉接过奏疏,简单看过之后,对于朱慈烺的决策也是有些惊讶。
毕竟一开始的时候她只是询问了一下是否要进行烧荒和捣巢,没想到居然就整出了这么一个大的行动。
五万骑兵出动,这得是多么大的阵仗啊。
毫不客气的说,只要有人能带路,直接就可以荡平大半个草原了。
虽然这样想着,但秦良玉还是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按照奏疏中所交代的事情严格执行了起来。
她深知军令如山,既然太子已经做出了决策,她就必须要全力配合。
紧接着,她直接派遣人手去向阿布奈传达信息,一同送去的还有朱慈烺的一封密信。
如今这个时候,大明和察哈尔部的往来贸易还是十分频繁的。
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牛羊被送到宣府进行交易。
那些蒙古人赶着成群的牛羊,浩浩荡荡地来到宣府的集市上售卖,然后购买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回草原上。
为了保证贸易可以顺利进行,阿布奈甚至专门派人在宣府住了下来,主管贸易一事。
也是因此,大明才能在短时间内就联系到阿布奈的人。
没过多久,几匹快马便出了宣府,然后直奔草原而去。
一天之后,一处简单的营地中。
四周都是蒙古骑兵,他们身着皮甲,手持弯刀,警惕地巡逻着。
最中间一处帐篷之内,阿布奈正一脸阴沉地坐在那里。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和焦虑,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面前的几名部下正在向他汇报着最近一段时间的收获。
虽然最近一段时间阿布奈不断的掠夺周边的部落,想要得到足够的物资过冬。
但其实效果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好。
一来是那些部落之前也被建奴劫掠过,本身已经没有多少可用的物资了。
二来是大家都是游牧民族,都知道打不过就跑的道理,所以周边的那些部落跑得都很快。
又因为部落不同,所以逃跑的地方和方向也都有所不同,导致阿布奈一时间也拿他们没办法。
更为不巧的是,他之前还接触了一个比较大的部落,也就是叶尔羌汗国。
这个部落的兵力和他不相上下,双方打了好几场,阿布奈虽然指挥着自己的骑兵奋力拼杀,但也没占到多少便宜,只能悻悻而返。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局势实在是太严峻了。
在阿布奈看来,今年这个寒冬,可能会死好几千人甚至几万人。
他心中充满了忧虑,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这个难关。
就在阿布奈眉头紧锁,一筹莫展的境地之时,营帐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且沉重的脚步声。
紧接着,一个身材魁梧、满脸风霜的大汉匆匆忙忙地闯了进来,他一进营帐便单膝跪地,高声报道:
“大汗,宣府那边来人了,说是宣府总兵秦良玉送来了密信,要亲手交给大汗您!”
什么?
阿布奈听到这话,原本就紧皱的眉头瞬间拧成了一个川字,眼中满是疑惑与不安。
他实在想不明白,秦良玉为何会突然给他写信?
要知道他们之间虽然一直有着贸易往来,但关系也不过是建立在利益之上,并无深交。
难道是贸易方面出了什么严重的岔子?
倘若真是如此,那可就麻烦大了,如今他们察哈尔部在诸多方面都还依赖着与大明的贸易,一旦贸易受阻,部落的生存都可能面临危机。想到这里,阿布奈心中一阵慌乱。
但他毕竟是蒙古大汗,很快便强自镇定下来,沉声道:
“让他进来。”
话音刚落,一个蒙古人便低着头,脚步匆匆地走了进来。
阿布奈对这个蒙古人有些印象,此人正是他派去在宣府负责贸易交易的一个蒙古官员。
随即阿布奈也不等对方跪下,便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道:
“快说,宣府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何秦良玉会突然让你送信来?”
那蒙古人不敢有丝毫隐瞒,连忙回道:
“大汗,宣府那边目前一切正常,贸易往来也如往常一般顺利,只是就在昨天,宣府总兵秦良玉突然找到了臣,说是有两封极为重要的书信要小人务必亲手交给大汗您。”
“还说这两封书信射击到察哈尔部的生死,臣不敢怠慢,日夜兼程赶了回来。”
“说完这话,他便恭恭敬敬地从怀中掏出了一个木匣子,然后递到了阿布奈面前。
阿布奈上前一步打开了木匣子,紧接着便看到了放置在其中的两份密信。
没有丝毫犹豫,阿布奈直接拿起了这两封密信。
当他看到其中一封密信落款处写着秦良玉三个字时,表情倒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然而,当他看到另一封落款处写着朱慈烺三个字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阴沉得可怕。
一时之间,阿布奈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之前被朱慈烺坑害的种种经历。
那一次的坑害让他损失惨重,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导致如今一看到朱慈烺的名字,他就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蹿脑门,心中满是恐惧与警惕。
阿布奈不知道朱慈烺会什么要给他写这么一封密信,但是直觉告诉他,朱慈烺可能又要坑他了!
所以紧接着,阿布奈突然就犹豫了。
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不要看朱慈烺写的这封密信?
(本章完)